初入股海的投資新手在進行投資決策時,常常不自覺的陷入追漲殺跌的方法中,卻不知這樣一味認為漲的就會繼續漲、跌的就會繼續跌的投資方法,只是受到「熱手效應」的心理偏誤影響。
這篇文章將從何為熱手效應開始探討,進而說明它如何影響投資人的投資決策,以及應該如何避免受到影響而虧損,掌握獲益關鍵。
延伸閱讀:還在緊抓著投資勝率?5分鐘了解損益比,低勝率也能暴富的關鍵!
什麼是熱手效應?
所謂的熱手效應,就是指當一件事情一再發生,人們就會預期他會繼續不停地發生,彷彿自己在這件事上找到了什麼規律,而不是自然的隨機事件結果。
球場上的熱手效應
熱手效應最常見的地方,是來自於運動場上。不管是在街邊球場鬥牛的學生,到在殿堂級場地比賽的專業運動員,都能常常聽到球員們形容自己「手感很熱」、「狀態很好」,而他們的表現也往往能證實他們的說法,在籃筐中是一球一球的進,彷彿真的進入無人之境。
經常獲得勝利的隊伍成員以及他們的教練,也常常在獲勝之後的得獎感言中表達出「熱手球員」的重要:想要獲勝,把球給到熱手球員的手上就對了!
在教練規劃球員的訓練以及比賽的方針之中,甚至有特別研究,在怎麼樣的情形容易讓球員進入熱手狀態?又要怎麼維持?而在應對敵方熱手球員時,球隊教練也常常選擇加派防守人員,避免被過度得分,增加比賽壓力。
熱手效應在球場上是如此受到重視,甚至作為行之有年的作戰方針,然而,它是否得到過科學驗證?科學家們是怎麼說的?
熱手效應的實驗
1985 年,來自康乃爾大學的湯瑪斯·季洛維奇、史丹佛大學的羅伯特·瓦隆和橡皮擦計畫一書主角,行為心理學家阿莫斯·特沃斯基三位研究者曾在共同研究後提出:熱手效應並不存在!
他們表示,這就像擲硬幣一樣,不過是連續的獨立事件,而人們只是在獨立事件連續產生相同結果之後,認為自己找到其中規律,進而能夠、或認為它會繼續發生。
在被科學家公開表示熱手效應不過是無稽之談之後,球員與教練們也紛紛做出了回應:誰在乎這些白痴科學家說了些什麼?白癡才不把球傳給熱手球員!
顯而易見的,在運動員的圈子中,熱手效應的概念還是根深蒂固。就連學者的圈子中,也有眾多研究人員在爭論,試圖自行發起研究來推翻這個研究的結果,爭執至今仍然沒有定論。
延伸閱讀:從手遊、賣場到股市投資,從眾效應如何影響你的理性決策?
熱手效應如何影響我們的投資決策?
順勢交易,追漲殺跌
而在投資人進行投資決策時,其實也常常受到熱手效應的影響,進而做出不理性的決定,間接的導致了虧損,甚至賠上身家。
最著名的,就是在股市行之有年的「順勢交易法」,換句話說,就是追漲殺跌。
日本著名的散戶之神 cis 也曾說:「上漲的股票就會一直漲,下跌的股票就會一直疊。順勢操作就對了!千萬不要在回檔時買進,或是預測市場的逆轉,那是與市場做對的行為。」
或許對於有經驗的操作人來說,順勢交易方法,是他們透過經驗累積所得出的致勝祕方。但若是沒有經過大量的練習與學習,嘗過失敗、虧損,透過諸多細節來完善自己的交易方法,只知道追漲殺跌,就容易陷入散戶們最大的痛:買在最高點,賣了就開始反彈。
延伸閱讀:做好2022年的個人理財規劃,專家教你用3步驟做好準備!
投資決策應來自於理性分析與事實導向
作為一個新手,若是只知道上漲的股票就會一直漲,就急匆匆地入場,想要以此投資致富、財富自由,終究是不現實的,只不過是自認為掌握到了這個趨勢,就是掌握到了財富密碼。
順勢交易不是問題,問題的癥結是來自於不成熟的投資決策。追漲殺跌的投資決策能成功,靠的決不是一次兩次僥倖的成功,而是廣泛學習、多次練習。
透過系統性的學習,練習如何制定合理的投資決策,並設定好止盈止損策略,長久地在市場中打滾,才能真正掌握到市場更多細微的徵兆,進而真正做到預測市場,在金融市場中勝出。
延伸閱讀:想要有抗風險性的投資方式?3分鐘搞懂投資組合是什麼!
追漲殺跌相關新聞摘錄
花1萬5也能抱台積電! 30年股海老手:怎麼買「看這指標」
護國神山「台積電」(2330)是台灣半導體的龍頭,許多投資人想要參與,卻又擔心台積電股價高達630多元,會不會買在高點?也有人認為,大盤連續兩年多頭,今年還會有高點嗎?對此,新光投信董事長劉坤錫從過去經驗分析:「今年選大盤不如買台積電。」
《小資致富術:用主題式ETF錢滾錢》作者陳重銘表示,他抱了台積電快30年,公司體質健全,獲利穩健,今年資本支出可能衝高至420億美元,產能依然供不應求,「這種股票我當然是續抱,順便逢低加碼。」
今年是否可投資台積電?劉坤錫回溯過去10多年,有三次大盤連漲兩年,第三年台股大盤指數下跌,然而,台積電卻是正報酬。
-摘自Etoday新聞雲
為什麼每次股票買在高點?釐清投資因果關係
還有很多人也喜歡「逢低加碼」、「越跌越買」?在我們看來,這也是犯了因果關係上的錯誤。
例如,看到某外資產業報告說A要有爆發性產品上市,如果預計隔年第一季上市,今年第四季就會開始出貨,也就代表如果台廠的相關供應鏈有接到訂單,股價會有所表現。但是很多人只接收到「一定接到訂單」的訊息,而忽略「如果有接到訂單」這件事,看到相關台廠供應鏈低檔就買進,然後就被套牢。
這中間的問題出在,因果關係中的「因」雖然出來了,但「結果」還沒發生。事實上,相關台廠可能根本就沒接到訂單,股價自然不會向上長,便發生市場上很常看到「越跌越買、越套越深」的狀況。
釐清「因果關係」後,就可以知道其中有個重點—是否實現。從上面例子來看,當我們看到某外資的產業報告,裡面提到明確的時間點,但其實這時候的我們還在所謂的「因」中,如果哪天這個「因」被實現了,就會變成投資上非常重要的轉捩點。也就是說,「誰有接到訂單」在今年第四季是看得出來的,而這就會是是否進場的重要判斷指標。
-摘自聯合新聞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