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大家對權證及選擇權多少都有所耳聞,兩者在交易定義上也有許多相似之處,那在實際交易上有哪些特性有較明顯的差異呢,本文中將帶你了解「權證 選擇權」二者之區別。
隨著金融市場的蓬勃發展,投資者在做交易時,能夠選擇的商品也越來越多,但要在這琳瑯滿目的商品中,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商品,這就十分考驗交易者的智慧,例如權證與選擇權這兩個商品就是常被交易者搞混的商品。
其實他們的交易的定義很像,都是讓投資人以支付權利金的方式,在結算日或是特定時間裡,用履約的價格,向發行人要求購買或賣出標的的權利。
差異一、交易標的不同
雖然在前文中提到他們的交易定義很像,但其實他們的交易標的是完全不同的,權證的交易標的是個股,選擇權的交易標的是加權指數,所以到期的時候,權證結算價參考的就是個股的價格,而選擇權結算價就是參考加權指數。
這樣的差異對投資人會有什麼影響呢?
那就是在購買權證時需要考慮到挑選股票的問題,除了權證本身的特性外,你還得考慮到有沒有選到正確的股票,而這就會讓你的獲利條件變的比較複雜,你有可能掌握了權證特性,但卻挑錯了股票。
反觀選擇權,你只需要專注加權指數的波動就可以,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在篩選那麼多的股票,如果能夠預判加權指數大概的方向與波動,就能夠透過選擇權來獲利。
推薦閱讀:投資入門:8大金融商品比較,一次帶你看懂不同工具。基金、ETF、債券、股票、權證、期貨、選擇權、外匯哪一項工具適合我?
推薦閱讀:如何制定選股策略?看懂 3 大選股策略重點,提升投資績效
差異二、造市來源不同
選擇權與權證另一個主要的差異在於造市來源的不同,權證的造市商主要是發行權證的券商,所以你只能跟他們購買他們發行的權證;而選擇權雖然期交所有遴選造市商,但選擇權一部分的流動性,也是由市場交易者所提供。
你可能會想,造市來源的不同會對於投資人造成什麼影響呢?有很重要嗎?
其實造市的來源對於投資人來說蠻重要的,因為操作權證的時候你就只能操作買方,沒有賣方這個選項,而選擇權買、賣方都可以操作,這就是選擇權比權證多出來的彈性,可以賺取標的收斂的時間價值。
少了賣方這個選項會讓權證失去許多交易的彈性,當你遇到個股行情盤整時,就會平白讓券商賺取你權證的時間價值,而選擇權則不會遇到這種狀況,因為選擇權的交易流動性,是由部分券商和投資人買、賣方所產生的。
推薦閱讀:造市者是什麼呢?掌握 3 大造市者特點,輕鬆了解市場運作全貌
結語:辨別商品差異,交易更無往不利
要如何贏在交易的起跑點?
首先你得認識商品的特性,如果看對了方向,且正確預判了行情,結果選錯交易工具,那對你的獲利結果肯定是大打折扣。
如果你是對於個股基本面、籌碼面等分析有所研究的人,那就建議你選擇權證,因為權證才能夠發揮你在個股專研的優勢,讓你在股票大漲時,掌握到翻倍的獲利。
但如果你覺得選股讓你十分的困擾,想要專心聚焦在價格波動與大盤方向的話,那選擇權對你而言就是個不錯的選擇,因為你可以不用在 1000 多檔股票中選到疲乏,只要專注於加權指數的研判,就能夠穩定地獲利。
投資工具沒有一定的好壞,主要是要符合自己的需求,但更重要的是,不管權證或是選擇權,他們都帶有一定的槓桿,價格波動大,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的風險控管與資金分配,才不會提早出局。
相關新聞摘錄:
選擇權的定價是門大學問,但期交所有提供推估定價的網頁,券商網頁可推算認購權證。
期貨、選擇權是這幾年熱門的交易商品,拜網路、社群媒體發達所賜,充分的資訊流通大幅降低了一般人的進入障礙,縮短學習曲線,然而期貨、選擇權有一些較為複雜的議題例如保證金、權利金(定價)等,到底合不合理,需要透過複雜的運算嗎?
其實,臺灣期貨交易所的官方網站,就有提供選擇權價格的試算,輸入一定的參數,便算出合理的價格。
期交所的選擇權試算網頁中,輸入無風險利率、隱含波動率、到期日等條件,就會推估一個理論的價位。
元大證券權證網提供的認購 / 認售權證試算網頁,能反映出標的物價格和隱含波動率關係,就可以知道當時權證價格有沒有被高、低估。
-出自 信傳媒 學習期貨》不能不知道的網站 選擇權、認購權證都幫你算
參考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