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將帶你了解日本人的理財方法,看看他們是怎麼看待投資這件事,是什麼樣的大環境造就了這樣的特性,又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們學習的?
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獨家理財方法,或許是因為國家訂立的稅務規則、國內的消費能力與通膨率,或是曾經經歷的金融事件、民族性格等等,產生各式各樣的理財規劃方式。
推薦閱讀:【2023】CPI 是什麼?通貨膨脹與升息的關鍵得看這 2 大要點
推薦閱讀:3 分鐘看懂美國人理財投資規劃,新手投資不怕找不到方向
一、日本人的理財方法
日本人理財規劃宗旨:存錢!存錢!存錢!
從日本總務省統計局 2017 年發布的圖表中可以看到,過去歷來日本人的資產分配,很明顯有過半都是現金存款!
一直到 2020 年 8 月的日本銀行統計資料中,都還是有 54% 的資產是現金存款。
而這都是因為過去日本經歷過經濟泡沫的危機,投資股票、債券在日本人眼裡看來都是高風險的行為,而日本正是一個極度厭惡風險的民族。
對於日本人來說,投資一直都是有錢人的事,與只求安穩生活,還有房貸車貸要背的小資族無關,因此投資一直不在他們理財方法的選項之中。
並一直持續過低、甚至在疫情期間曾經接近負的通膨率,也是一大阻力。
另外,日本政府歷年來也一直在推動獎勵儲蓄的各種方案,從戰後銀行提供的的高額利率,一直到近年的儲蓄免稅方案,更是在日本人理財規劃方式的天秤上,現金儲蓄的這端押上重重的砝碼。
推薦閱讀:股市泡沫怎麼辦?看懂 3 大特點,提前防範重大虧損
推薦閱讀:小資族投資股票怎麼做? 3 大步驟教你上手小資金投資
日式理財方法的轉機:疫情來臨,資金過剩
但這個情形在去年發生了改變。
在疫情期間,日本政府決定發放每人十萬元的補助金,也造成市場的資金過剩。
在 2020 年,有大批的年輕人開始加入投機市場,造成日本股市一時間的狂熱現象。
根據統計,在這段期間,每個月增加的證券戶數量達到過去的三倍之多!網
路上也開使湧現大量面向新手的投資教學,在各大論壇、討論區中,討論投資相關議題的人數也在激增。
雖然日本的年長族群,大多數還是以儲蓄為主要的理財方法,但不可否認的,投資這個項目已經開始逐漸進入日本人的理財規劃選項之中。
推薦閱讀:如何學習小手川隆投資手法?透過 3 大特點探索日本股神交易手法
二、理財方法為何重要
放在銀行,錢只會越來越少嗎
從小到大,人人都會受到儲蓄的教育,不管是學校的師長還是家裡的父母,都希望孩子能學會量入為出,做好理財規劃、定期儲蓄,但他們忽略的是:把錢放進銀行,只會越變越少!
這是因為每個國家都會受到「通貨膨脹」的影響。
所謂通貨膨脹,就是指物價水平不斷上升,人們的購買力下降的情形,也就是所謂的物價上漲。
就像十年前一杯珍珠奶茶只要二十元,而如今走在街頭,已經看不到五十元以下的珍珠奶茶了。
通膨率,就是每年物價相對去年而言上漲的比率,而一般國家的通膨率,通常在 0~2% 之間波動。
統計資料顯示,台灣在 2021 年 11 月的通膨率已經高達 2.84% ,而相較之下, 2021 年台灣銀行的活存年利率,最高也只有 0.32% 。
也就是說,若只是把錢放在銀行,不只無法增加被動收入,反而每年錢都在變小。
推薦閱讀:活存 定存該怎麼選?注意 3 大重點,快速增加銀行存錢效率
通貨膨脹的時代,增加被動收入才是王道
而通貨膨脹,也只不過是應該做好理財規劃的理由之一。
更重要的是,萬物皆漲,唯有薪水不漲。
台灣 2021 年的企業調薪率,僅僅只有 3.1 %,已經快要被通膨率迎頭趕上,而在朝九晚五領死薪水的同時,還要擔心景氣不佳、部門裁撤,朝不保夕的生活,過的太不安穩。
而現今時代的投資方法已經越來越多元,各種不同風險、不同運營模式的金融商品層出不窮,網路上的各種理財方法教學也日新月異,投資的門檻已經低的平易近人。
靠著投資,為自己增加被動收入,在上班領薪水的同時,還能有另一份收入。
即使被裁撤、失業,也不用擔心存款乾耗會無以為繼,可以靠著投資的收入再多支撐久一些,給自己更多的空間喘息、思索、調整,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出路!
推薦閱讀:如何有效打造上班族被動收入?破解3大盲點增加成功率
相關新聞摘錄:
(1)
川崎健:日本人已經不願意購買日本股票了。疫情下,越來越多的現役勞動者一代「從儲蓄轉向投資」,但其資金轉投的主要標的是以美國為中心的海外股票。與賺取鉅額利潤的美國高科技企業相比,日本企業的成長故事顯得黯然失色。支撐日本股票的日本銀行和公共養老金的買進今後也會減少,遲早會轉向拋售。如此下去,將不會有人願意購買日本股票。
「日本股票已經自身難保」,進入12月以後,東京都的兼職投資者乙丸英廣(40歲)出清了手中約1000萬日元的日本股票。2020年他通過口罩股等獲取了一些收益,但買進的股票2021年一直下跌。「為什麼只有日本股票不漲」的焦躁情緒縈繞在心頭,讓他無法抑制心中的不滿。
(2)
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永濱利廣,接受《天下》專訪。他在今年5月由日本講談社出版的新書《日本病:薪水和物價為什麼一直這麼低》(暫譯)裡,揭露多數日本民眾長年不覺的「四低」現象,即「低所得、低物價、低利率、低成長」通縮惡性循環,是歐美避之不及、在日本卻已成30年常態的「日本病」。
當《天下》記者告訴他一個最新的低薪證據——台積電熊本廠目前開出的工程師年薪,比台灣還低,說話又快又長的永濱驚訝地停下來,瞪大眼睛。
「日本技術人員薪資太低,所以我雖是理科出身,但不想走技術,」他感嘆,聽到台灣理工人才因工作出路好,成為許多人找結婚對象的目標,眼睛又瞪得更大了。「日本完全不一樣!這太有趣了,過兩週我正好要和日銀副總裁見面,我一定要告訴他這件事,」他說。
永濱利廣觀察,長年低薪下,日本人「明天可能不會比今天更好」的悲觀、不安,正反映在日本過度儲蓄、不願投資、追求小而安定的安全路線,深固人心的「緊縮」心態,恐是日本想擺脫通縮的最大阻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