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將會帶你看懂勞退自提是什麼,以及其優缺點和申請方式等相關資訊,未來退休後也就擁有較多的資金可以運用,保障你退休後的生活。
勞退自提近年來在台灣受到許多勞工關注,也關乎著勞工們的退休生活。
但究竟什麼是勞退自提?它有哪些優缺點?又該如何申請?本文將為你詳細解說。
推薦閱讀:所得替代率什麼?想要退休過好生活,所得替代率的 3 大重點必須要理解!
推薦閱讀:【2023】老人年金是什麼?快速帶你瞭解老人年金怎麼領!
重點一、勞退自提是什麼
勞退自提,全名為「勞工退休金自行提撥」,是指勞工可以選擇自行申請直接將退休金提撥至退休金專戶。
根據勞基法得規定,雇主每個月需要提繳勞工工資的 6 %作為勞工退休金,而這筆錢會存入勞工的退休金個人專戶裡,待勞工年滿 60 歲即可請領。
而在雇主提繳之外,勞工也可以選擇「自提 6 %」,也就是自願申請另外提繳 1 %~6 %的薪資放入退休金個人專戶裡,提繳的幅度可以自行選擇。
這筆錢會由勞工自行負擔,等於說勞工每個月最多可以存入薪資的 12 %進入退休金專戶,其中包括雇主至少負擔的 6 %,以及勞工自身最多可自提的 6 %。
因此,申請勞退自提,代表勞工每個月需要另外提繳 1 %~6 %的薪水作為退休金。
這也意味著勞工可以自行管理自己的退休金,而不是完全依賴雇主。
推薦閱讀:什麼是勞退基金? 擬定勞工退休計畫前,必須要先弄清楚 2 大基金重點
推薦閱讀:【2023】國民年金是什麼?快速看懂國民年金給付保障,讓你能更加了解自身權益!
重點二、 勞退自提的優缺點
優點
儲蓄功能 | 增加勞工退休金專戶的累積金額,強化退休生活保障 |
保證收益機制 | 提繳退休金的累積運用收益,享有不低於以當地銀行 2 年定存利率計算之累積收益保障 |
減少風險 | 不必擔心雇主破產或不誠實,導致退休金遺失 |
節稅優惠 | 提繳的時候不計入當年度的薪資所得總額,課稅的賦稅優惠,根據勞退自提的規定,勞工可以享受一定的稅務優惠 |
缺點
複雜的申請程序 | 勞工需要自行處理所有與退休金相關的手續,可能會比較麻煩 |
手頭上資金減少 | 勞工自提是自行負擔,也就是說這筆錢會從勞工的每月薪資中扣除,每月的薪水將減少 1 %~6 %匯入退休金個人專戶,生活上能夠運用的資金也就隨之減少 |
重點三、 自提 6%的規定
自提 6 %的規定是指,勞工可以選擇每月自行提撥不超過薪資的 6 %作為退休金。
自提的金額可以享有稅務優惠,也就是說在計算所得稅時可以扣除這部分的稅賦。
推薦閱讀:什麼是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?投資報稅前要留意 2 大重點
重點四、節稅計算方法
假設一位勞工假每月的薪資為 3 萬元,則依照「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分級表」,勞工每月的月提繳工資為 30300 元。
當勞工申請自提 6 %,則依照月提繳工資 30300 元並提繳了 12 個月計算,則勞工一年共提繳了「30300 x 6% x 12」,共 21816 元進入其退休金個人專戶(要注意的是每月提繳的 6 %退休金是照「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分級表」中的月提繳工資計算,並非是實際工資)。
假設該位勞工加上年終的全年薪資所得為 50 萬元,依據財政部稅賦署公告,50 萬元在扣除免稅額(9.2萬元)、標準扣除額(單身者12.4萬元)、薪資所得扣除額(20.7萬)等項目後。
套用「所得稅適用稅率」,可知該位勞工的所得淨額屬於第一級,所得稅率為 5 %。
回到上一段計算出的 21816 元為不需要課稅的部分,因此可以算出「21816 x 5%」,大約等於 1091 元,也就是勞工該年度可以節省 1091 元的稅賦。
重點五、申請方式
目前勞退自提只能透過受雇公司向勞保局進行申請,還沒開放個人勞退自提線上申請。
如果勞工想要申請勞退自提,需向雇主表達自願提繳的意願,並且由雇主填寫「勞工退休金提繳申報表」向勞保局申報。
勞工可以依照自身的財務狀況,申請 1 %~6 %的彈性提繳,提繳率一年內最多可調整 2 次,如果想要更改也是向雇主提出,勞退自提將可隨時申報停止。
另外需要注意的是,勞退自提將以月提繳工資上限 15 萬元的 6 %為限。
意思就是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分級表的上限為 15 萬元,因此勞工最多每年只能夠提繳「15 萬元 x 6 % x 12 個月」,也就是 10.8 萬元,就算勞工受雇於兩位以上的雇主,同樣受限於此規定。
推薦閱讀:勞保基金是什麼?了解 3 大重點,快速認識勞工保險基金
相關新聞摘錄:
(1)
「勞退新制」自2005年開始施行,規定雇主必須提撥最低6%的勞工薪資至勞工的個人勞退帳戶。而勞工也可以自行決定提撥薪資0~6%至個人勞退帳戶中;然而,多年來自提率成效不彰,至去(2022)年底自提率僅約13.3%,也就是有高達86.7%的勞工沒有自提。
據主計總處2021年統計,全體25歲勞工每年薪資中位數落在50.6萬元,若以每年薪資成長率2%計算,在現行雇主提撥薪資6%下,假設女性60歲退休開始提領到內政部110年簡易生命表公布的平均餘命84.25歲,每月勞退金額僅可領5,481元,遠遠不及每人每月消費金額平均的23,513元。
若以3%通膨之下,現值的1,000萬元,30年後實質購買力恐怕剩412萬元,低利時代造就實質負利率,放著資金不動就是坐等貶值,唯有盡早學會用對方法進行投資,才有機會逐步累積到足夠的退休金。
那麼哪些人適合自提?投資達人建議兩類人可提撥薪資6%,包括沒有理財觀念者及高收入者,前者無法控制消費慾望,自提能強迫儲蓄,而後者若在所得級距20%以上,以每年免稅額上限10.8萬元計算,可以少繳2.16萬元的所得稅,省稅效果明顯。
至於哪些人不適合自提呢?年收入低者就不建議自提,若現金流有限,自提只是節稅而已,對高所得級距自提比較划算,小資族可以考慮定期定額投資市值型ETF,績效可能更勝勞退基金。
若要自提也要考慮兩點,一是勞退和歷史大盤市場年化報酬相比,勞退的收益率大概只有一半甚至更低;第二,年滿60歲才能提領,如同儲蓄險有資金閉鎖期,這筆錢無法彈性領取。
-出自 工商時報 這 2 類人勞退自提 6 % 年省好幾萬曝光
(2)
隨著勞保壟罩破產危機,讓國人退休理財意識抬頭,而政府不斷提倡勞退自提的好處,不僅能為退休多存一桶金,也有節稅效果。不過勞退新制上路18年,願意參加自提人數比率達只13.5%,有近87%、640萬人並沒有參加自提。因為有不少人誤將勞退當成勞保,擔心自提基金會破產,加上很多年輕人普遍低薪,也降低加入自提行列的意願。
在保經公司擔任網路行銷專員的楊先生,工作快十五年,即將步入中年,開始為退休理財做規劃,每月選擇自提6%,想說等到老了,有多一點的現金可以運用。
自提上班族楊先生:「怕老年生活現金流可能不夠穩定,後來就是知道有這個勞退的制度,然後除了公司就是幫我提繳6%,那我也自己跟公司說,我要再自提6%,比原本只有6%來比的話,(退休金)可以再多個一兩百萬以上。」
另一方面,也擔心勞保破產危機,未來會領得越來越少,甚至可能領不到,透過自提強化退休生活保障。
自提上班族楊先生:「就是除了擔心勞保未來可能會領不到,那因為知道勞退可能就是會保證獲利的,那至少是不會,錢是不會不見,那也不會虧損,所以就不用擔心。」
若以一個人30歲,月薪4萬來看,全年薪資所得48萬元,每月自願額外提撥6%,工作30年退休後,以報酬率3%,平均餘命24年來試算,每月可多領7848元。不過目前參加自提人數比率,只有13.5%,很多人擔心若碰上勞保破產,自提基金會化為烏有,不過勞保和勞退實際上是不同概念。
記者劉彥萱:「勞退新制上路至今,已經18年了,但仍然有640萬名的勞工,不敢或是不願參加自提。因為有很多人,把勞保與勞退自提,誤認成同一件事,擔心有破產危機。但實際上勞保算是勞工第一層保險,而勞退自提,算是第二層保障,兩者沒有任何關係。」
財經專家郭莉芳:「我們社會保險,有分所謂的勞工保險,那我們今天講的這個勞退是第二層保險,它是屬於職業保險,什麼職業保險呢,就是你的雇主必須幫你提撥進去的,這個不是政府給你的,這是你的雇主必須因為法規的規定,提撥給你的,那你自己也可從薪水去自提。我們勞退新制的這個帳戶,是絕對不會倒閉的,大家請不要以訛傳訛。」
勞保如同強迫買保險,但勞退新制則類似強迫儲蓄的概念,專家點出勞工額外自提6%,可以加快退休金累積,還能節稅,並享有2年期定存利率的保證收益。而且時間就是金錢,越年輕參加自提,退休金存的就越多。
財經專家郭莉芳:「因為其實很多的年輕人,覺得我收入很低,所以我去提撥6%好像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,可是不要忘記,你現在雖然年輕,你未來可能會有升官加薪的機會,那你去做了一個自提的這個動作之後,你原來的薪水有限,那你自提你可以用的錢就更少了,所以你不會有機會還要再亂花到哪裡去,很多人他不願意自提,因為我覺得我自己操作績效比較好,但是事實上可能是什麼,你還來不及自己去投資,你就已經先花掉了。」
但也有財經專家抱持不同看法,認為勞退自提,必須年滿60歲才能提領,資金缺乏彈性,對於原本就有在投資的勞工來說,也要評估這筆錢自行運用的效益,會不會更好,加上節稅誘因並不大,月薪收入4萬的人,自提6%,以綜所稅率5%計算,也只暫時節稅1440元。況且很多年輕人普遍低薪,也降低加入自提行列的意願。
勞工專家陳瑞珠:「國內長期處於低薪的現象,那對於薪資少的人,收入少的人來說,他自然沒有能力,可以來參加自提,我們全國受雇就業人口九百多萬人來看,如果你以三萬塊薪資收入的人來說的話,就210萬人,大概是23%占比左右,我們處在一個這樣薪資水平之下,生活上已經入不敷出了,如果還要再參加自提,勢必會造成比較大的負擔。」
面對勞保破產危機,勞工也要重新思考,要用什麼方式存下退休金,才能讓老後生活有所保障。
-出自 TVBS 新聞網 勞保破產危機 勞退自提 6 %每月勞退金竟多一倍!
參考資料